close

7.1家長的角色

7.1.1 ADHD兒童的家長角色與家長訓練計劃

藥物治療在ADHD的治療方法中,是最普遍且最重要的。目前美國約有60~90%ADHD兒童,在學齡期間接受藥物治療,而且其使用人數急速增加。藥物治療能切中ADHD的 核心症狀,故能提高集中力、改善衝突之類的問題。但是像人際關係、自我概念等屬於進一步的問題,是不能單靠藥物治療來做改善的。換句話說,藥物治療能改善 腦部機能異常;但像與家人的糾紛、父母不當的養育態度等,這種惡化病情的社會或環境因素,則需要進一步的綜合性治療,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而家長訓練 更是不可缺少的項目。此外大部分的ADHD兒 童與母親之間皆有相處困難的情形。當與母親獨自相處時,兒童會以蠻求、否定、不順從的態度對待母親;因此母親會出現說教、權威式管教、否定的反應。若對於 這種現象置之不理,兩人的關係不會有任何的改善,母親會覺得教育壓力加重,產生憂鬱、孤立、無力的挫折感,甚至會轉變成不當的教育態度;兒童則會有品行方 面的問題、反抗行為等,即使長大之後仍會受到影響,並擴大至長大成人後待人接物的態度。故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家長訓練計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條件之一。

 

7.1.2 家長訓練計劃的目的

家長訓練計劃的目的在於,協助家長了解ADHD對兒童所造成的偏差思維與態度,進而鼓勵家長調整教育方式並學習技巧性地處理兒童偏差的行為。同時,也教導父母如何使子女聽從父母的指示、遵守規則﹔並讓家長能夠正確地關懷子女,進而增進家人的感情等。

 

7.1.3 管理ADHD子女行為的一般原則

1.不論ADHD孩子的行為是好是壞,家長均要給予正面及負面的回應,再從中慢慢調整其偏差的行為。

2.為了減少不當的行為,以及將其行為引導至正面,父母的反應要非常明確且深刻,才能使孩子確實地體驗到自己做錯事情。

3. 在處理不當行為之前,先分析思考其事件是否有正面的動機;此外,更要讓孩子知道獎勵與處罰的理由,否則對孩子毫無好處,並不能獲得改善或矯正的效果。

4. 在管理子女的行為時,要維持一貫的態度,因為一時的心軟或太過於憤怒,皆會讓孩子搞不清楚,到底怎麼做才是好的。

5. 不要一昧地以口頭訓話方式責備孩子,應該對照孩子的行為後,再決定要給予處罰還是獎勵。對於孩子的行為,父母要時常給予獎勵或處罰的回應,才能讓孩子明確地了解對或錯。

6. 基本上,家長的心中都要接受我的孩子是由於先天性疾病的關係,才很難像其他一般兒童一樣達到我們的期待。要抱持這種想法與心態來對待ADHD孩子才公平。

7. 不要認為子女會有這樣的問題或障礙,都是因為父母本身的錯誤。

8. 每天入睡前,原諒子女當天做錯的行為,並將憤怒的情緒、失望、不愉快的感覺通通倒進心靈垃圾桶,不要讓這些情緒影響隔天的心情。

9. 不要將子女的問題全部視為子女的錯,其實孩子也是很辛苦地在面對這一切。

10. 爲了讓獎勵更具效果,應時常更換獎勵方式(最好將獎勵方式定在可達到的範圍內,並以引發動機為原則)。

11. 讓孩子明瞭,自己做錯的事情要自己去承擔其結果。

12. 家庭裡的其他成員也應該遵守規則。

13. 向子女明確地規定要遵守的行為。

14. 為了增加孩子好行為的次數,最好選擇子女喜歡的獎勵方式,像是關懷、讚美、獎品、增加娛樂時間、減少被分配的家務等。

15. 在責罵孩子,或是要其承擔行為後果時,都應先充分解釋理由,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

16. 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樣他們才能避免及減少犯錯。

17.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要先抑制情緒,不要用說教或嘮叨的方式,應採取堅持且有條有理的應對,才是最好的方法。

 

7.1.4 家長訓練計劃的一般階段

這項計劃的程序內容簡介如下。

在每一階段必須檢查上一階段的課題內容。此計劃以講解現階段的內容與分發課題的方式形成。

家長訓練計劃的一般階段

階段

訓練內容

1.

了解與分析兒童期行為問題的各種因素(兒童特性、父母特性、情境行為、家人壓力等)

了解家長訓練計劃的目的:建立家長「盡全力配合(best fit)」的信念

營造整套適合ADHD孩子成長的環境

2.

關懷兒童的正面行為

改善親子間的關係

各種有效的讚美方式

3.

關心兒童的順從行為以及建立有效的指示方式:設定 順從訓練時間

增加兒童獨立性的遊戲

4.

實施具體的獎勵計劃:可以採用集點或者是打分數的方式

制定兒童的獎勵與給分制度:可先規定兒童要做的事情(目標行為)再做事後的評分

5.

實施反應代價(response cost 程序

6.

暫停(Time Out)三階段:指示警告暫停(Time Out)

最低懲罰 依兒童年齡 ,維持12分鐘

擴充目標行為並維持一貫性: 增加希望孩子完成的事情(目標行為)

7.

先預測可能發生的問題,並做好應對的行為計劃:如規定規則、獎勵、懲罰。

8.

改善在學校的行為:使用'學校行為報告卡

制定在校目標行為與分數,明訂獎勵:併用家庭集點制度與暫停(Time Out)

9.

預設未來可能發生的行為:有效性的行為管理計劃為重點。

處理假想性的行為問題

計劃日後的加乘效果(booster session

 

7.1.5 一般行為修正階段

1階段- 關懷

如子女為9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安排15-20分鐘左右的「特別時間」,與他相處或玩耍。在這個時間不要讓其他孩子參與,並仔細觀察孩子的各種行為。

1.以輕鬆的心情進行,在毫無干擾的情況下,觀察孩子遊戲的模樣。再像運動解說員般,大聲描述孩子的行為,這是為了告訴孩子,父母也對孩子的遊戲感興趣。

2. 不問任何問題及指示,也不要教孩子如何玩遊戲。因為,這個時間是孩子與父母享受輕鬆的時間,並非指導或學習遊戲的時間。

3.偶爾要讚美及注意孩子玩耍令你滿意的部分,並向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不需要過度巴結孩子的心情,只說事實即可。例如,運用下列的表達方法較為恰當。
「我喜歡你的時候」
「哇,這個真的很棒耶,你做的很好」
「我非常喜歡我們一起分享這麼特別的時間!
「當你的時候,我為你感到驕傲」

4. 如果孩子出現不禮貌的現象,暫時不要理會並將視線移到別處。如果孩子繼續這樣的行為,則告訴孩子特別時間已結束,然後走出房間。且告訴孩子以後表現乖時,再跟他一起玩。

5. 第一周每天分享,如果情況允許,最好維持每天一次的分享時間。但若情況不允許,則維持每一周 3-4次的時間。最好準備一份家長紀錄內容的手冊來做筆記與參考。

 

2階段-有效地指示與對順從行為的讚美與鼓勵

只要稍微改變指示方法,即可有效地增進孩子的順從力。首先,先確定要指示的事項,然後再想好有關順從與不順從的結果。
具體性的指示方法如下。

1.指示時,先關掉電視或遊戲機等,去除雜音/妨礙物等因素,並要注視著孩子眼

2.不要在其他房間只出聲音指示而已,也不要以大吼的方式呈現

3.讓孩子出聲音重複家長的指示內容

4.最好採單純且具體性的指示,請勿一次指示太多事項(最多兩三個)

5.同時說出一些可引發動機的話

 

製作孩子每天應做的事情目錄,或者是要幫忙做的事項清單,貼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清單裡以階段分別列出每項工作所需要的細節與時間。當然這僅限於認字的孩子。指示後,若孩子開始聽從指示,立刻讚美孩子。讚美時,利用具體性的言詞較妥當,亦可引用下列的詞句。

「你照我的話我真的很高興」

「你照我的指示我真的很開心」

「你看你做的有多棒,你真的好厲害」

常讚美孩子順從的行為。比如說即使在沒有指示下,仍自願幫忙作家事或做好功課時,可給孩子小小的獎勵。因為,這樣能幫助孩子記住,即使沒有父母的指示,自己也應該要做的事。

從簡單的事務開始讓孩子練習順從。剛開始可用「幫我拿面紙好嗎?」、「幫我拿一下報紙」等簡單的事情。如果孩子聽從,則給他讚美;但是相反的,如果用類似「玩一個小時後把玩具收起來,然後在6點以前把功課做完」等較難的指示,會對孩子產生困擾。

 

3階段當孩子不煩人時,給予鼓勵,訓練孩子獨立遊戲

以照顧者因某些事在忙時,教導孩子自己玩耍為目的。當孩子與照顧者離一段距離,在不煩人的情況下玩耍時,只要關心他及鼓勵他即可。

首先找一些事情給孩子作,並明確地指示孩子,他人在忙時,不可妨礙他人。另外,要在半途中(講電話、準備晚餐、閱讀、打掃、工作等)放下手邊的事,走到孩子面前讚美他不妨礙別人、自己玩耍的行為,然後再繼續手邊的工作。
下一次隔再長一點的時間,以相同的方式讚美孩子。重要的是,要延長家長做事的時間,同時減少讚美的次數。(例如,剛開始以1分鐘一次,隔幾天3分鐘一次,再來5分鐘一次等)

但這時給孩子做的事情不是幫忙做事,而是畫圖或塗顏色、玩玩具、看電視等較有趣的活動。

 

4階段-運用行為契約書、集點數、分數制度

若想讓具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幫忙作家事、遵守規則以及聽從指示,單靠讚美的方式是不夠的。因此需要更強烈的計劃,其中代表性的方式為集點數計劃與行為紀錄表。

集點數遊戲/行為紀錄表:

1.準備一些獎卡。若為4~8歲兒童,使用塑膠獎卡較適宜。若用各種鮮豔的顏色更能吸引小朋友。

2.當孩子乖巧或聽從父母指示時,孩子就可以獲得獎卡,但事前需向孩子解釋,待集到很多獎卡,就能用獎卡來換取獎勵。

3.製作孩子可保管獎卡的桶子或盒子,並列出可用獎卡換取獎勵的明細表(比如說看電影、去溜直排輪、送玩具、允許看電視、打電動、到朋友家去玩等)。

4.制定一份孩子要做的事情或要幫忙做的事情清單。(幫忙作輕鬆的家事或早睡早起、刷牙等自己完成的任務)在每件事情上打上分數。

5.當孩子以快樂的心情幫忙時,可多發獎卡。

6.即使不在清單上,只要有做到理想的事情,就可以用獎勵的方式發獎卡。

7.集點數遊戲與行為紀錄表可在孩子可以完全聽從指示或達到目標時,慢慢停止使用這項項目。但若停止後再出現不理想的行為,則再重新開始進行。

 

5階段-暫停(Time Out

這是在整體計劃中最重要的部分。當獎勵制度對改善孩子不理想的行為無效時,就要使用這項計劃。

1.當孩子作出不理想的行為時,是需要用嚴格及理性的口氣與孩子交談的。

當指示孩子後,若孩子在5秒內依然不聽從的話,則警告孩子「如果不照我的話做,我要讓你坐在那張椅子上」。若5秒後仍不聽從,則進行暫停(Time Out),讓他坐在椅子上。

2.暫停(Time Out)時,椅子最好朝向牆壁。在暫停(Time Out)期間,不得讓孩子任意行動,待暫停(Time Out)結束後,亦不能容許孩子做出之前被禁止的事情。

3.如果孩子擅自離開椅子,則用生氣的表情大聲警告他「如果你再離開椅子就要受體罰了!」。若孩子不聽勸告而再次離開時,就用手快速打兩下屁股,並讓孩子再坐在椅子上,然後告訴孩子「坐好,直到我要你起來,否則不准離開椅子!」。

4.剛開始進行暫停(Time Out)時,孩子為了要測試父母的權威,會擅自地離開椅子,但是經過2~3次的體罰後,大部分都會變得較聽話。如果在一個情況下打了4次以上,則不能再打,應找其他處罰方式。(例如:關在房間裡、舉手罰站、罰跪等)

5.使用暫停(Time Out)方式時,必須要有「最低處罰」基準。最低處罰要根據孩子的年齡 。例如針對4歲孩子,則最低處罰時間為 4~8分鐘。

6.當最低處罰結束時,孩子會變得較安靜,這時便要孩子思考及了解剛剛為何會被受處罰的原因,或要求孩子爲做錯的事情道歉。

7.當暫停(Time Out)結束後,如孩子聽從指示或道歉,則應立刻給予孩子讚美,並告訴孩子你有多愛他以及表現出愛他的動作。

 

6階段-擴大適用暫停(Time Out)

這是將暫停(Time Out)擴大適用於其他行為,及追加兩種不聽從行為的項目。

紀錄方式與進行方式同第5階段。

 

7階段-在公共場所管理孩子

由於在公共場所實行暫停(Time Out)有所困難,因此需要採取其他方式。若要去的地方是孩子曾經引起問題,或是有可能引起問題的地方,則在出發前就要先預想好該如何應對。此時可依下列階段處理。

1階段:進入會引起問題的地方前,先停頓一下。(例如: 餐廳、教堂等

2階段:回憶平常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曾遵守的兩三項事情。

3階段:對即將要發生的行為想好該如何應對。(表現不錯則鼓勵;表現不好則懲罰)

4階段:向孩子說明鼓勵與懲罰的規定。

5階段:依計畫行事。

重要是,必須採取快速的行動,以免讓情勢發展到與孩子大吵,或孩子在公眾面前耍賴的地步。另外,為了引導或強化出門時孩子的正向表現,需持續給予孩子讚美與鼓勵。

 

8~9階段-整理預料到的行為問題與綜合應用

以前階段所適用的原理為基礎,建立適當的未來計劃。若發現新的、或過去曾發生過的問題,則將其行為具體地紀錄在紀錄簿裡,同時紀錄自己對該問題的因應方法。(紀錄1個禮拜)

檢查1週內所紀錄的內容,並檢討家長本身對應其問題的方法是否妥當。如對應方法有問題,則須檢討並加以改善。家長常犯的錯誤如下。

1.時常重複同樣的命令

2.命令時採取無效率的方法 (請參考第3階段)

3.當孩子遵守規定時,沒有充分的給予孩子關心、讚美、獎勵等

4.違反規定時,沒有立刻處理問題

5.中斷與孩子一起分享的特別時間

每當發生新問題時,制定可解決其問題的特別計畫,並向孩子正確地說明發生問題時要如何處理。適當的進行獎勵制度與暫停(Time Out),並將重要的行為與因應內容紀錄在紀錄簿裡,觀察其行為改善的趨向。

 

7.1.6 症狀別因應方法

1 調整不注意或注意力散漫

1.將座位安排在文靜的同學旁邊,或可成為模範的同學旁邊。

2.安排在老師最容易注意到的座位。

3.依注意集中力,適當地減少課題及時間的分配量。(使用提醒時間的裝置)

4.爲了能讓子女完成課題,將複雜的問題,分為易懂的細部性問題﹔幫助子女達成簡單的目標。

5.指示要簡略、明確。

6.爲了能繼續完成課題,給予個別訊號。

 

2 調整衝動性

1.不論何事,讓孩子坐下來進行。

2.給孩子偶爾離開座位的機會。

3.當完成一項作業時,應給孩子暫時休息的時間。

4.若散漫且匆匆忙忙的做完課題,則請孩子再做一次確認。

5.若孩子進行事情的速度較慢,為了讓孩子完成課題,給他充分一點的時間。

 

3)調整過動行為(與調整不注意或注意力散漫相同)

1.將座位安排在文靜的同學旁邊,或可成為模範的同學旁邊。

2.安排在老師最容易注意到的座位。

3.依集中力,適當的減少課題及時間的。(使用提醒時間的裝置)

4.爲了能讓子女完成課題,將複雜的問題,分為易懂的細部性問題。

5.幫助子女達成簡單的目標。

6.指示要簡略、明確。

7.爲了能繼續完成課題,給予個別訊號。

 

4 調整情緒

1.給予鼓勵。

2.常常讚美好的行為與工作結果。

3.若子女出現緊張焦慮的現象,應用非威脅性的方法,以柔和的口氣與他對談。

4.應常常製造與子女靜下來談話的時間。

5.如子女處於孤立狀態或過度害羞,則鼓勵孩子多與班上同學多點互動。

6.發現有挫折感時,應多給予鼓勵。

7.找出受到壓力的原因,防止情緒爆發,及減少壓力與課業量,盡量給予鼓勵。

8.若子女疑似憂鬱或生氣,要多建立與子女談話的時間。

9.進行簡單的調整憤怒的訓練。像是鼓勵自行散步,或靜靜的紓解情緒。

 

5)幫助參與組織與建立計劃的訓練

1.在學習方面,準備有設計分類的筆記簿。

2.監督課材的使用量。

3.定期檢查書桌與筆記簿的整潔,如有髒亂現象應採取鼓勵的方式,而非為責備的方式。

4.為了讓子女在家也能看到教科書,可多準備一份備用教科書。

5.幫助子女建立短期的計劃。

6.患有視覺、運動障礙,請勿責備字跡不夠漂亮或工整,而是鼓勵熟練打字技術。

 

6 社會性訓練

1.讚美適當的行為。

2.注意觀察如何處理與朋友之間的待人處事。

3.訂定社會性行為目標與獎勵計畫。

4.鼓勵與其他同學進行同心協力的學習方式。

5.讓他參與小團體的社會技巧訓練課程。

6.儘可能多讚美子女。

 

7.2老師的角色

由於導師與自己班上的學生相處時間較久,因此對於兒童的情緒、朋友之間的互動、課業問題,及一般行為,大部分都可以很深入地了解,所以可為專業醫師、治療師提供重要的資訊。

若導師仔細的觀察,即可發現班上會有一兩位學生的注意力非常散漫、衝動、無法順利地進行課題、容易興奮、坐立不安等。這些學生極有可能有ADHD。尤其,最近因雙薪家庭急速增加,許多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減少許多,因此在家庭內很難觀察到ADHD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ADHD兒童的早期發現與診斷,更需要依賴導師的關心。因此ADHD的孩童比任何人更需要導師的協助。ADHD的診斷非常複雜,所以導師能在第一線做的緊急處理,就是與家長交換孩子的資訊,並建議向專業醫師求診。

 

ADHD症狀是兒童疾病中最複雜,也是最普遍的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因對ADHD的認知與宣傳不足,導致導師無法正確地擔任這種角色。

 

7.2.1 老師必須了解的有關ADHD兒童的知識

1.與同年齡的小朋友比較起來,ADHD兒童的情緒較不成熟。

2.這種未成熟或不適當的行為原因,並非來自心理問題,而是來自精神生理方面。

3.ADHD兒童完成課業所花的時間,比一般同齡的小朋友多。

4.ADHD孩童了解一件事情的原因及結果,都需要花較長的時間。

5.因為會有順序及程序上的混淆,且其精神方面的未成熟,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會比他人需要更多的時間。

6.有些事情可以做的好,但有些事情會做不好。對他們而言,這種現象並非故意。

7.將所有事情與同齡的兒童相比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8.不能期待完美。

以關懷與理解為基礎的溝通是十分重要的。

 

7.2.2 在班上的ADHD兒童管理

ADHD兒童接受診斷與治療的過程中,老師也應該協助 ADHD兒童在課業上的學習,以及校園生活的適應。這時,老師應以具體的方式,正確地了解ADHD兒童,並可活用選擇性關懷或忽略的指示、符合個別程度的課題,以及認知性評估等,適當地對待ADHD 兒童。

 

ADHD兒童沒有完成功課或上課不專心時,亦可用處罰等否定性的方法來處理。但由於ADHD兒童的行為並非故意,因此單純的處罰只會讓情況變得更惡化。另外,若同學不能體會患有ADHD是很辛苦的事,就會對ADHD兒童的衝動與不定性的行為感到反感,便會因此排擠這位同學。相反的,如果ADHD兒童感覺到老師與同學是以愛心對待自己,即可找回安定的感覺。因此,老師必須要了解自己的學生是否過於散漫、學業成就
為何、可以做好多少難題、學生感興趣的領域是什麼、與什麼樣的同學相處以及其相處方式等。必須整體性地了解所有事項。因為正確地了解學生情況,才能設計適合其學生的「行為強化計畫」。

 

班上的ADHD兒童管理策略:

利用選擇性關心(肯定性獎勵)與選擇性忽略的行為引導變化

當兒童在課堂上不專心時先故意忽略他,但心思回來後便關心他,這是一種應對ADHD兒童的技巧與方法。當ADHD兒童進行課堂活動時,有許多老師因擔心會妨礙其他學生,會出現避開相互互動機會的傾向。但這是降低效果的消極性方法。相反的,如在這種情況併用忽略與關心,ADHD兒童也有可能出現想得到讚美的動機,而轉為正向的行為,而不是因為想避開處罰的動機。

而且指示時,「請做~~」的肯定性指示比 「不要做~~ 」的否定性指示有效,因此使用肯定性指示非常重要。例如「請做好拼圖組合」的指示,與「請不要離開教室」的指示相比之下,是更有效率的方法。

 

符合水準的課題

老師們常常教導孩子要如何完成課業,但卻常因訂的水準過高,而使ADHD兒童總是感到挫折。因此,站在孩子的立場著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觀察學生平時的行為問題、了解平常發生程度的最底限很重要。例如:學生如果在一小時內會離開座位10次,則提議學生若離開次數不超過10次,即可獲得獎勵 (例如:當排長、可摸玩具、糖果、或5分鐘的自由活動等)。如果成功,逐漸提高其標準,慢慢減低離開座位的次數。當然,為了鼓勵兒童完成課業,偶爾鼓勵孩子(例如:讚美、掌聲鼓勵、微笑)。但不得因老師本身的情緒,而沒有實現或延遲獎勵及處罰,這樣只會攪亂與學生之間的約定,失去學生對其的信任。

 

透過認知性自我評估引導變化

據研究,在教室內管理ADHD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規定兒童一段坐在位子上做功課的時間,直接問兒童在指定時間內離開多少次座位,並視情況給予適當的鼓勵。這種方法可幫助兒童回想自己本身的行為,並透過自我反省,適當地調整自己。 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讓學生本身克服問題行為的方法。

但是,如果ADHD兒童有受到老師的處罰或鼓勵,在行為上卻沒有任何改善,並非因為兒童的天性或因動機不足等的問題,這時應回頭想想老師的方式與技巧。例如:如果有位ADHD學生坐在座位上的時間無法超過5分鐘,則不要在時間超過6分鐘時才給予獎勵;這時,應該減少預期時間,只要超過4分鐘就給予獎勵等。應透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鼓勵與獎勵制度,分享肯定性的互動關係,建立彼此之間的信賴,賦與學生對自己的信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stine 的頭像
    jastine

    Justine的異想世界

    ja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