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用網址 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abc2552748d0125529230670010&number=6



3種態度,把對手變盟友

跑業務,
可能是公司裡最容易產生「亦敵亦友」氛圍的部門。
在競爭利益和合作情誼上的不斷拉鋸,
要怎樣才能達到一定程度的雙贏?
文/史書華 圖/
2009年12月 Cheers 雜誌

「你根本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同事A忍不住對王偉華(化名)嘲諷。

一起任職於知名汽車公司的兩人,幾個月前還是好兄弟。但年底宣布王偉華升遷的人事令後,A始終沒有給王偉華好臉色看。「是不是因為之後我能配到公司車,而他沒有?」王偉華只能在心中不斷猜想。

類似的「猜疑」,其實每天都在職場中上演。和同事之間,總會遇上一些「微妙」關頭,讓彼此懷疑:我們還算朋友嗎?

沒 有人不想跟同事有好感情,但就像人資專家黎茲.瑞安(Liz Ryan)2007年首度在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中提出的frenemy”,這個結合“friend(朋友)”與“enemy 敵人)”的新字,正巧妙描述既是出力幹活的夥伴,又要不時面對職位、薪資的競爭本質,兩種極端因素交疊下呈現的複雜關係。

你經常為如何拿捏其中尺度所苦嗎?先建立以下3種思考,就會大幅減少為同事抓狂的機率。

第1:多看自己,少看別人

誰擁有更多老闆關愛的眼神?這問題經常挑動檯面下的敏感神經。然而,「找到自己的路」,遠比老是看別人走到哪裡更重要。

凱絡媒體總經理朱詣璋在廣告媒體圈輩分極深,人緣又好,被暱稱為「朱爸」。卻很少人知道,年輕時,他也曾經因為在意與同儕的高下,覺得迷失、困惑過。

他還記得,過去在廣告公司工作時,同組有個同事出身於業務,長袖善舞;相比之下,做媒體分析出身的他,習慣「把事做好」,不太善於包裝自己。「我感覺主管『好像』吃他那套,」做出單方面判斷後,朱詣璋心情開始起伏不定。

看著那位同事在主管面前的表現,朱詣璋強迫自己增加與客戶交際、到外參加活動,模仿對方的做法。「但我每次在現場總是渾身不自在,」他回憶。

當 時以為老闆喜歡那樣的員工,殊不知,善於「做事」才是他最大的優勢。多年後回頭再看朱詣璋一路職涯發展,並沒有真的落後。更何況,「靠『裝』是裝不久的。 最後你始終會回到自己的路上。」等朱詣璋自己也當起管理者,他更清楚,好的組織,反而需要不同類型的部屬相互激盪,個人不必陷入一時的比較。

專心發揮自己的強項,才能免於掉進競爭泥淖。但有時,即使不去招惹別人,也不保證同事不會讓你「穿小鞋」。對此,統一佳佳營運長賴美絨曾有過深刻的經驗。

第2:不玩零和,當變形蟲

在統一超商服務20餘年,長期在營銷部任職的她,仍是目前為止,公司裡唯一一位曾擔任過營銷經理一職的女性。能在業務前線廝殺這麼多年,賴美絨難免碰過同事來「踩線」。但她秉持「只拉弓、不放箭」的原則,既表明立場,也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有一次,因為商圈重疊,賴美絨和某位同事的服務領域沒辦法逕渭分明地劃清界限,結果,明明是她先聯繫、接洽中的客戶,竟硬生生被另一名業務同仁「搶標」拿下。

賴美絨大可以直接罵對方「小人」,但她只跟這位同事說:「聽說你最近簽下某某客戶的業務,我也認識他,就麻煩你好好照顧了。」等於委婉告訴同事「我知道你的動作了」。不直接戳破,賴美絨讓彼此在合作上至少還保有情面。

另方面,面對客戶,她則表現出大氣:「沒關係,你一樣都是跟7-ELEVEn買。」不讓對方有心理負擔,客戶聽完後,甚至把她主動介紹給其他廠商。

為 什麼同事之間會『踩線』?就是因為大家都很努力工作嘛,」賴美絨從正面角度思考,並不狹隘地視它為「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既然如此,自己更要學著像變 形蟲。對方打過來,我就閃過去,改走別條路。」甚至,賴美絨藉此進一步檢視自己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多養一點客戶,少一個又有什麼關係?」

多一個對手,反而激發賴美絨使出渾身解數。而對藥廠台灣禮來公司業務處處長郭百川來說,能長期建立身邊的「盟友」,那更是利他又利己。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項觀點:先納進別人的成功,自然會成就自己的成功

第3:別人成功,也會成就自己的成功

總是帶著一臉淺淺微笑,說話誠懇、沒有距離感的郭百川,可說是公司內的「明星球員」:幾乎年年都在禮來保持升遷紀錄,當年還不到35歲,就已坐上全國業務主管。

「業 績壓力很大,大到你根本無法理會同事想什麼,反正就大家跟我走、我說要拼多少業績就是,」郭百川描述當時的心情說。少年坐大位,讓他只想全力衝刺,沒想到 結果是根本帶不動底下的資深同仁。「以前只想到自己的前途。人家會說『一將功臣萬骨枯』原來就是這個意思,」郭百川露出苦笑。登高後,才發現自己爬上的是 一座險崖。

「並不是別人比你『不好』,所以你能晉升;」這幾年研究起佛學的郭百川開 始有些不同的想法,「如果我不幫同事,其實我自己也『跑不了』,」他開了玩笑。也因為多了這番體悟,今年,禮來業務團隊的績效和獎金制度特別加重個人對團 隊的貢獻程度,「你必須要achieve result with people(與人共享才能達成成就),」郭百川強調。到頭來,「同事」才能成為最大的「盟友」。

當然,再怎麼避免,辦公室中永遠有擦槍走火的時候,衝突之餘,明天仍要繼續共事,此時考驗的就是彼此能否各自修復,跳脫聚焦於「茶壺裡的風暴」,把眼光放在對外競爭而非對內。

像廣告公司裡的創意和業務部門,幾乎是兩個本質上互斥的團隊,10多年來,李奧貝納業務協理沈婉菁什麼場面都見過,包括兩方爭執激烈到必須「暫停會議」,「要吵就盡量吵,但站出去就要一起面對客戶,」沈婉菁說,「槍口對外」絕對是共識。

「把格局拉大,大家都站在一條陣線上。甚至,每服務一個客戶都像是一起打過仗。」有過衝突,知道彼此的底線,反而讓沈婉菁和創意人員建立起「不打不相識」的友誼。

一個組織裡,有多少成員能具備這種態度,也就決定了它能夠不斷超越向前,還是持續原地打轉。

人 和人之間的相處,有一套「水桶理論」:別人如何待我們,會影響我們水桶裡的水位,水位愈高、我們愈愉快。但我們也有一把無形的杓子,舀水到別人水桶中、善 待別人,能同時增加雙方水桶的水;若帶給對方負面情緒,則對方跟自己的水位都會降低。等於說,想讓自己滿足,不是要避免舀水(讓對方不愉快)、就是要多為 對方加水(讓對方愉快)。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科維(Stephen Covey)也曾在《第8個習慣》一書中提出「情感帳戶」,他指出人與人間的相處,就像銀行存款一樣,得時時檢視自己在對方心中的「關係餘額」,有借有還,再借就不難。

這些不同名詞,說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先「儲蓄」,以後才有得「提」。如高陽筆下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常說:「花花轎兒,人抬人。」不管是抬人、或是被人抬,彼此相互幫忙,永遠是不變的基調。


Copyright © 2000-2007 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stine 的頭像
    jastine

    Justine的異想世界

    ja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