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李采洪 2003/4/24
去年十一月起,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湘君突然變成知名人物,辦公室電話響個不停,教育界、電視、雜誌媒體爭相邀她分享經驗。張湘君近三、四個月來的高知名度,不是因為她的工作和時下的英語熱有關,而是她坦言,讓女兒自幼稚園小小班起就沉浸在全英語環境中,是一個錯誤。
張湘君的女兒如今就讀台北師範學院附小二年級,是以正常教學知名的小學。但是,在上北師附小之前,張湘君讓女兒從二歲十個月起,就上全美語幼稚園,每天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半,完全「浸泡」在英語環境中。
‧ 語文溝通有障礙
用英文語法說國語,寫中國字很痛苦
回到家中,女兒也只能看到兒童卡通和英語節目,除了和家人說話用中文,女兒連中文電視節目都看不到。上小學之後,每天還到英語補習班再上三個小時的英語課,一週共上十五小時的英語,學英語的時間是國語課(每週五節)的三倍。
在全美語環境下長大,女兒很自然而然用英語思考,因此,上正常小學進入中文世界之後,適應特別辛苦。例如,說出「我肚子餓了,現在」等倒裝句的例子特別多,女兒說的中文,也常讓一般人覺得是雞同鴨講。前幾天,女兒對張湘君說:「媽媽的身體很溫暖,有很多房子。」張湘君搞不清楚女兒在說些什麼,經過反覆溝通,才知道女兒把「脂肪」倒過來,說成「房子」。
‧ 行為模式美國化
「最後可能養出一個外國人!」
此外,女兒只懂英文兒歌,但對「小星星」、「大象大象鼻子長」等一般小孩津津有味的兒歌,卻完全沒有感覺,和同年齡小朋友間無形中有了疏離感。而從幼稚園起,每天接觸外籍老師,女兒不只說英語的語調完全像外國人,連思維和文化認同、行為模式也全面美國化,例如喜歡以擁抱等肢體語言表達情緒、個性也特別大方。
由於從小習慣寫英文,如今張湘君的女兒不但注音符號程度較差,寫起中國的方塊字也障礙重重,往往把字寫到方格外,國字旁邊的小格子還要寫注音,更讓她覺得痛苦。有一天早上起床之後,女兒想到要考國語,對張湘君說:「為什麼要長大,長大要念國語,太痛苦了!」
「幸好孩子上的是北師附小,如果是很注重智育成績的私立小學,她的挫折會更大。」張湘君認為自己現在調整腳步還來得及,因為孩子越大,衝突會越大。她從二年級下學期起,全面取消女兒的英文課,反而讓女兒補上一節中文課,培養中文表達能力,提升孩子對中文的學習自信。
張湘君另外指出,時下全美語幼稚園的問題:由於一般幼稚園不准教英文,全美語幼稚園大多以補習班立案,既是補習班,就不會像一般幼稚園為小孩做定期健康檢查,張湘君的女兒有三百度弱視,但在幼稚園階段一直沒有被發現。
張湘君表示,很多雙薪家庭,父母和小孩接觸時間很少,為了培養小孩的英語競爭力,從小就讓孩子上全美語幼稚園,孩子整天接觸外籍老師,如果回家又是菲傭在帶,「最後可能養出一個外國人!」
過去為了讓孩子上全美語幼稚園,張湘君每個月花兩萬多元,累計付出一百多萬元,沒想到孩子全面吸收外籍老師的一舉一動和價值觀。「我原本只是要孩子英文能力好一點,不是要放棄中文。我很希望我的例子只是個案,但以目前情勢看來,有越來越多父母和我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讀完此篇文章後,深為張教授女兒的處境感到難過,不過該現象確實也是台灣許多愛子心切的父母們的寫照。但是在反覆閱讀此篇文章後,我心裡有些感想... 張教授自己本身台北台中兩地奔波,身兼台北教育大學(即台北師範學院的舊稱)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的所長,及亞洲大學(即台中健康管理學院的舊稱)應用英語系的系主任兩大重職時,請問張教授本身真的有時間陪女兒一同學習嗎? 否則,為何即便女兒上了小學,張教授仍然在課後送女兒到補習班補三個小時的英文? 這對小一小二的孩子來說,會不會有些吃重?再者,如果真的有落實"與家人用國語交談",那麼扣除孩子上課的時間,親子相處的時間應該也不少,不至於在講國語時出現重重困難。
不知以這個角度來看待此事會不會有些過於偏激?
留言列表